美国的大学生何以如此——“钢铁”是怎么没有炼成的
从幼儿园到大学,
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保护罩。
我们付出了全部心血,
却换来脆弱的心灵,巨婴的人格,没有炼成的钢铁。
如果这样,
我们是否还要过度保护、过度教育我们的孩子?
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“虎爸虎妈”,作为“直升机式”教育方法的信徒,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?
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,虽能在学术履历的“军备竞赛”中脱颖而出,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,从焦虑到抑郁,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?
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,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,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,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?
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,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,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,一时间,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?
《娇惯的心灵》是一部“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”,作者抽丝剥茧,回答了“钢铁”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。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、青少年心理,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。
《娇惯的心灵》
[美]格雷格·卢金诺夫 乔纳森·海特著
田雷 苏心 译
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2020年7月
亚马逊网站 4.7星好评
《纽约时报》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
《彭博商业周刊》2018年年度好书
甘阳、童世骏、施一公、渠敬东联袂推荐
豆瓣小站去看看,志同道合的读者在聊啥?
https://www.douban.com/doubanapp/dispatch/book/35077390
本书介绍
从幼儿园开始,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。放学后,不再能自由玩耍,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,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。
生于互联网时代,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,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,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。
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,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。心理焦虑,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。
与其为孩子铺好路,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。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,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,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“脆弱的一代”。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,更不能归咎于“娇惯”的孩子,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。
娇惯的心灵
关于作者
格雷格·卢金诺夫,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(FIRE)主席,兼任首席执行官。先后毕业于美利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,关注大学言论自由以及高等教育环境中的第一修正案议题。著有《自由的忘却:校园审查与美国辩论的终结》。
乔纳森·海特,1992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,著名社会心理学家,现执教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,托马斯·库利伦理领导力讲席教授。著有《正义之心》和《象与骑象人:幸福的假设》,TED大会演讲人。
关于译者
田雷,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,“雅理译丛”主编。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耶鲁大学法学院。近期出版译著《我们的孩子》。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“雅理读书”微信公众号(yalipub)。
苏心,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,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。
娇惯的心灵
他们推荐了本书
“娇惯的心灵”也就是“闭塞的心智”,亦即号称最开放的现代人,恰恰拒绝倾听他们不愿意听的意见和道理,并以此“自我保护”。在此意义上,本书是三十年前布鲁姆那本轰动全美的《闭塞的美国心智》在新世纪的回响。
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、新雅书院院长
“阅读译本时百思不得其解?查查原文吧!”——我自以为屡试不爽的这条“普遍定律”,几年前在阅读田雷的一个译本时,被轻易地证伪了。当然,我现在推荐手头这本书,不仅是因为译者的译书质量,而也是因为译者的选书眼光——在大学生活和工作的人们,关注大学校园文化的人们,熟悉“巨婴”、“脑残”、“精致利己主义”以及各种各样“焦虑”话语的读者,或许都可以从本书得到许多启发。
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校长,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
“娇惯的心灵”是对美国当前教育病症所下的诊断,作者抽丝剥茧,证明了大学生脆弱心态的根源在于全社会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,从家长、社群到大学都难脱干系,书中所包含的历史教训,值得每一位关心教育的中国读者细品和深思。
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,西湖大学校长
“过度的自我保护”,是这个时代心灵脆弱的征兆。今天的大学教育、公共意见乃至社会竞争似乎都在告诉我们:相信自己的感觉,远离外界的伤害,是人生安全的最大保障。殊不知,这脆弱的人设,让人想方设法把自己搁置在保温箱里,在无菌的真空里,结果却使人陷入防范一切的恐惧中,陷入被迫害的妄想里。
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,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
面对不同的立场,排斥之意不断升级,这不仅是大学面临的挑战,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话语更是一场考验。要想美国的民主还有明天,我们务必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,又是如何发生的。如此方能找到对策,行动起来。当务之急,从阅读《娇惯的心灵》开始。
迈克尔·布隆伯格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、三度出任纽约市市长
大学,应是自由讨论的空间,现在却正在形成独断和褊狭的风气。本书的两位作者,都是卓越的言论自由倡导者,他们深度解读了校园内的怪现状,并且告诉我们,怎么做才能让大学坚持它们的终极理想。
史蒂芬·平克哈佛大学教授,《当下的启蒙》作者
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,也必须接受理性的科学分析。通过本书的科学视角,我们将能坦诚审视,为什么美国人的心理变得弱不禁风,要重新强大起来,我们当下又要做些什么。
尼尔·德格拉斯·泰森天体物理学家、海顿天文馆馆长
卢金诺夫和海特阐释了“直升机家长”现象及其危害。本书告诉我们,过度保护如何放大了孩子们的恐惧,使他们更难成长为可以自我管理、自力更生的成年人。孩子们必须迎接挑战,承受压力,直面不同的观点,如此方能茁壮成长。
苏珊·麦克丹尼尔罗切斯特大学教授,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
令人不快的言词和观念,在那些自奉为校园卫士的学生心中,经常被想象成大棒下的暴力。面对激烈的辩论,许多学生心生畏惧;若要维系他们的善恶观,就必须让他们不中意的讲者闭上嘴巴。卢金诺夫和海特在本书中给出了精彩的分析,我们是如何堕入这种脆弱模式,在言辞和行动之间曾有过的区分如今是如何失去的,以及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。要理解当前的校园冲突,不可不读这本书。
马克·尤多夫加州大学系统总校长、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(荣休)
原文载于公众号“雅理读书”,感谢“雅理读书”授权海螺社区。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。点击原文阅读,可购买《脆弱的心灵》。
本期编辑:周新